受访者A:某外企云厂商 敏捷教练 李经理
受访者B:某互联网银行 研发效能经理 苏经理
有些研发朋友反馈,效能指标太多了,有些指标不知道有何意义。想知道指标应该从哪里来?定义指标的逻辑是什么?
A:我是这么认为,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,要求企业体系内的能效越来越高,判断能效的方法越来越复杂。在研发体系中,软件工程的发展,使研发效率提升有了科学的方法论,落地方法论的过程中,“如何把控过程的正确性”是定义效能指标的根本逻辑。
研发效能指标的定义应该基于公司的业务目标,以及研发部门的具体任务和职责。不同的目标,对应不同的结果,有的为了提高交付质量,有的为了降低项目研发成本,其对应的关键结果指标的数据都大不相同,这些数据也只是综合性的结果。而原始数据的定义,要对不同团队的结构和工作职能,划分不同层级的评估指标,确保项目、团队、个人都对结果有迹可循。
B:理想情况下,效能指标需要由效能增长团队和业务团队一起建立。但大多数实际情况是效能增长团队建立后,去寻求业务团队评估,然后被指责定义不科学,不符合业务目标,而产生抗拒。所以,我们内部的实践方法是:
首先,由我们效能增长团队来定指标,让指标数据先跑起来一段时间,做好数据积累。
然后,我们根据积累的数据,对业务进行效能评估,看业务团队是否达成相关目标,或者哪些阻碍了目标的达成。为了保障数据的准确性,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维度拆分,以便更好地分析数据规律。
A:其实指标不合理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。所以我们持续优化效能指标,不断地度量、改进、再度量、再改进。整个指标体系其实是对研发团队运行情况的一个直观反映,就像车上的仪表盘,给驾驶员一个直观的数据,确定车子速度是快是慢,还有多少油、多少电、哪有故障等等,帮助驾驶员进行判断车子的状况。
很多时候,团队面临KPI的压力,不得不过度追求一些指标,但从实际效果看是对业务目标没有帮助的,这完全走偏了。我们还拿车子做比喻,如果我们目标是车子速度,达成这个目标的方式有很多:可以换引擎、换轮胎、改造车身、改悬挂系统,甚至我们可以换驾驶员。但团队或个人追求的指标有可能变成:油耗的快慢、气门的效率、散热器的温度,而这些数据可以篡改或造假的。就像很多年前,我们把代码行数、工时等当成研发团队的重要指标一样,里面有很多水分。但现在我们用有效代码、千行代码缺陷量、需求交付数等更科学的指标,来替代不科学的指标。
本期我们和两位嘉宾聊了聊“定义效能指标”和“不合理的效能指标”两件事,其中最深刻的一句:“如果一个指标,不能引导团队去做质量改进,就没必要去度量。” 被当成KPI的指标,如果不能起到业务目标的作用,那就是不合理的指标。